喜欢军事的朋友们应该对“巴伦支海空中手术刀事件”并不陌生,这一事件的主角是苏-27战斗机,它在巴伦支海上空以机体的垂直尾翼与P-3B反潜巡逻机发生近距离擦碰,几乎导致了后者的毁灭性事故,而苏-27则因此声名鹊起。然而,实际上,在这一事件发生的几年前,巴伦支海还发生过另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件,被称为“巴伦支海水下手术刀事件”,它的背景是英国执行的“酒保行动”计划。
征服者号攻击核潜艇
“勇士级”攻击核潜艇是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起服役的一款海上军事装备。总共建造了五艘,曾是英国海军的中流砥柱。该级潜艇的排水量大约为5000吨,船长87米,具有强大的自持能力,能够在水下持续行动长达103天。其最为著名的战绩是,曾在马岛战争中,参与击沉了阿根廷的“海上雄鹰”号巡洋舰。然而,2012年10月,英国公布了一项秘密行动,揭示了征服者号参与的另一项重大任务:它在1982年马岛战争后,执行了代号为“酒保行动”的任务。
“酒保行动”的核心目标,是在极为危险的情况下获取苏制的先进声呐设备。尽管这项行动有美国的参与,但具体的实施者还是主要由英国来完成。整个任务的背后,显然是与特工活动密切相关,英国人并未直接从苏军手中获取这一关键设备,而是通过一艘悬挂波兰旗的情报船,悄悄将其偷取。
展开剩余76%拖曳声纳
偷取高科技声呐设备的难度可想而知,整个行动必然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的情报准备。英国军方的目标是能够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,悄无声息地夺取拖曳型被动声呐。为了实施这一任务,征服者号核潜艇被特别改装,装上了一种遥控“剪刀”装置,可能位于潜艇甲板的前端,并且还安装了水下摄像头,这样潜艇上的人员就能通过摄像头精准地操作剪刀,剪断目标船只拖曳的声呐阵列的电缆。
然而,这一操作并非易事。由于摄像头的可视范围有限,实际操作的难度极高,潜艇的人员必须具备超高的技术水平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。此外,征服者号还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——行动地点并非英国的近海,而是远离母港的巴伦支海。这意味着,在执行如此高风险、机密且敏感的任务时,一旦发生突发状况,征服者号就很有可能成为攻击目标,遭到敌方的打击。
任务执行
尽管面临重重困难,征服者号最终还是悄然行动。它成功接近了波兰情报船拖曳的声呐阵列。当确认声呐位置合适后,潜艇悄悄上浮,切断了拖曳阵列与船体之间的电缆,将声呐设备顺利收取到艇内。之后,潜水员便迅速带着声呐设备返回水面,将其带回到潜艇内。完成任务后,征服者号返回英国,所盗得的声呐设备随即被打包并空运至美国进行详细研究。
然而,这项行动的实施过程依然有很多疑点。首先,如何确定波兰情报船正拖曳着他们所需要的声呐设备?这些情报是如何获得的?英国能否通过间谍手段精准地掌握该情报船的行踪和操作状况?其次,征服者号核潜艇作为一艘隐秘的攻击平台,如何在敌人的声呐设备下悄然靠近而不被发现?尤其是在目标船只的声呐阵列仍在运转时,难道该情报船的探测设备并未发现潜艇的逼近吗?当潜艇切断电缆并窃取声呐后,情报船上的工作人员怎么没有意识到出现了故障?按照常理来说,应该会停船进行检查才对。
谍报活动与内鬼支持
面对如此顺利的行动,外界自然充满了各种猜测。从历史背景来看,20世纪80年代,苏联的军事系统已经出现了多次叛逃事件,这也意味着北约的谍报工作进行得相当成功且深入。因此,或许可以大胆推测,“酒保行动”之所以能够顺利执行,部分原因可能是源于英国方面的间谍活动——征服者号在执行任务时,或许得到了情报船上“内鬼”的暗中帮助。
令人感到耐人寻味的是,当波兰情报船的先进声呐被成功盗取后,事件双方均保持了相当冷静的态度。英美两国显然是暗自得意,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对手的高科技设备,还将这一情报披露出去,对外高调宣布,进一步刺激了苏联和波兰的敏感神经。反观被盗方,波兰方面虽然丢失了宝贵的技术装备,但却始终保持沉默,可能是为了掩饰内部的漏洞和内鬼,避免进一步的调查。至此,这一事件的真相依然是谜团重重,或许永远也不会揭开所有的细节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